三国人物蒋干,从三国到明清流传,其形象是怎样从名士变成腐儒的

三国人物蒋干,从三国到明清流传,其形象是怎样从名士变成腐儒的

需要注意的是,蒋干游说周瑜一事大约发生在公元190年,与赤壁之战毫无关系。《三国志》称:“初曹公闻瑜年少有美才,谓可游说动也,乃密下扬州”。公元190年,曹操在讨伐董卓的汴水之战中失败,前往扬州募兵。曹操听闻周瑜大名,希望能招至麾下。周瑜是江东孙氏的部下。江东孙氏也参加了讨伐董卓的战争。此时,曹操和江东孙氏之间还没有明显的利益冲突,双方关系亦非敌对状态。

根据《三国志》,我们勾勒出蒋干的原始形象:蒋干外形、才辩、气度俱佳;在曹操与江东孙氏关系尚可之时,蒋干曾被曹操派出笼络周瑜;在游说的过程中,蒋干并无出格的言行举止;虽然蒋干的努力失败了,但也未给曹操带来任何损失。蒋干只是三国时期的一个小人物,《三国志》没有继续记录他回到曹军后的活动和经历。

宋朝后蒋干形象急剧丑化

《三国志》构建的蒋干原始形象从宋朝开始转变。《资治通鉴》重新定位蒋干游说周瑜的时间,这为蒋干形象的发酵创造了前提。《资治通鉴》认为此事发生在建安十四年冬十二月,即公元209年底至210年初之间。

当时,赤壁之战已经结束,曹操也已败退回北方,留下曹仁镇守江陵。曹操为缓解残部军事压力,派出蒋干拉拢周瑜。尽管《资治通鉴》几乎完整保留了《三国志》的过程描述、人物对话及对蒋干才辩的肯定,但把此事植入赤壁之战,为后世的发挥提供了思路。

南宋的黄震在编纂《古今纪要》时,称蒋干被周瑜识破动机“不敢发言”,抹去了他的才辩,初步刻画了蒋干胆怯、毫无应变的低能形象。

《三分事略》是蒋干形象丑化的关键一步。刊刻于元朝初年的话本《三分事略》不仅完全脱离了《三国志》的叙事,还编造了周瑜打黄盖、蒋干中苦肉计等情节。

《三分事略》中的蒋干志大才疏,缺乏识人辨事的能力。大军对阵,蒋干盲目相信自己能以同乡之谊劝阻对手,主动过江煽惑周瑜,但因真伪不分,掉入周瑜与黄盖精心设计的苦肉计中。蒋干先怂恿黄盖投靠曹军,又向曹操揭发蒯越、蔡瑁通敌的所谓“内幕”。曹操信以为真,周瑜借机发起攻击。曹操惨败,蒋干被愤怒的曹军乱刀砍死。

《三分事略》彻底颠覆了蒋干的名士气度,塑造了滑稽狼狈的蒋干。《三国演义》在此基础上继续补充细节,杜撰出蒋干两过江东、盗书中计等环节。

较之《三分事略》,《三国演义》中的蒋干更迂腐愚钝:两次过江两次上当。蒋干主动提出劝降周瑜,信誓旦旦“必要成功”,但一遇到周瑜的嘲讽、威胁,蒋干就“愕然”或“面如土色”。初过江东,蒋干被周瑜诱导偷走“投降书”,导致曹操中了反间计,误杀蔡瑁、张允。二过江东,蒋干向曹操引荐庞统,致使曹操中了火烧连环计。曹操惨败,大军化为乌有。通过小说《三国演义》的渲染,蒋干成事不足、败事有余的丑角形象被基本确定。

明清时期,尽管不少史学著作如《通鉴辑览》等还基本完整保留了《三国志》对蒋干的描述,但《三国演义》的巨大成功使蒋干形象广为传播,不仅被改编进戏曲、评书等曲艺作品中,还被视为军事教育的案例,蒋干自作聪明的腐儒形象深入人心。

蒋干形象流变的原因

游说他人背主求荣是卑劣的离间行为。中国社会崇尚坦荡正派,挑拨离间向来被看作阴谋诡计,利禄收买更被视为下作伎俩,为正人君子厌弃。《李卫公对问》称:“用间最为下策。”蒋干策动周瑜时,周瑜不仅早已效忠江东孙氏,而且始终与孙氏保持着君臣相得的融洽状态。

这一关系不仅符合孔子在《论语》中勾画的“君使臣以礼,臣事君以忠”的政治理想,更在三国尔虞我诈、残酷无情的斗争环境中显得弥足珍贵。然而,蒋干明知周瑜已有主公,却煽诱对方变节弃义,其心可诛,其行可鄙。不管他出于何种理由,其行为都背离了道德大义。蒋干因此留下被后世嘲弄、攻击的把柄。

效劳曹操背离宋明“尊刘贬曹”潮流。宋代强调纲常礼教、追求正统,曹操被贬斥为篡汉贼子,其下属也备受厌弃。《东坡志林》记录了说书人讲三国故事时听众们的表现,“闻刘玄德败,频蹙眉,有出涕者。闻曹操败,即喜畅快。”曹操口称“奉天子”,实际却“挟天子以令诸侯”,谋害汉室后裔,谋夺大汉天下。在理学视角下,曹操不忠不义,虚伪至极。明朝继承宋朝拥刘反曹风尚,继续视曹操为篡逆的典型。

对曹操的憎恶成为宋明社会流行心态,也影响了大众对曹操臣僚的评判。周瑜曾与刘备联合抗曹,蒋干偏偏拉拢周瑜投靠曹操。蒋干不仅自甘堕落,还教唆明珠投暗,触怒了宋明士人“贬曹”的观念,因此被唾弃、歪曲。蒋干形象从宋朝开始急剧丑化。

文学艺术附会虚构、美丑冲突的创作加工。元明时期,市民文化兴起。文人以三国历史为素材,加工创作出众多话本、杂剧等民间文学艺术。为了提高作品的可信度,创作者以真实人物蒋干为题材。

为了增强作品的趣味性,创作者又在他身上设计了诸多夸张可笑的虚构场景。这种“依史以演义”的手法一方面架设了合乎史实的框架,另一方面填充了生动传奇的细节。在跌宕起伏、引人入胜的文字中,在夸张可笑、前后反差的剧情下,蒋干的丑角形象被不断加深,最终固化。

结语

从蒋干可以看出,历史人物的形象会在是非观念、价值取向、艺术夸张等因素的影响下不断失真。尽管蒋干游说离间为人不齿,但从三国到五代,史籍对他的记录基本保持了《三国志》中才辩名士的初始形象。

宋明忠孝节义观念盛行,社会涌现“贬曹”思潮,蒋干形象迅速扭曲。尤其元明杂剧家、小说家以大众好恶为导向展开艺术加工,在赤壁之战的时间范畴内,陆续杜撰出苦肉计、反间计、连环计等情节。剧情多次反转,善恶报应对照鲜明,不仅深受读者欢迎,还被多地文艺创作者进一步改编为富有地方特色的民间艺术,传播更广。

诙谐文艺与乏味正史拥趸数量的悬殊,加剧了民众记忆和严肃历史之间的偏差。蒋干才辩名士的实际形象被遗忘,彻底沦为人们心中荒诞可悲的腐儒。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

相关推荐

Tenda密码八位数有哪些?如何设置Tenda路由器密码?
百消丹价格

百消丹价格

📅 09-14 👁️ 3056
邢的解释

邢的解释

📅 09-29 👁️ 1065